智能材料与结构(新兴交叉专业)
本专业2025年获得教育部批准设立,以材料科学为核心,融合了机械工程、电子工程、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领域,面向国家智能制造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需求,依托“材料科学与工程”世界一流培育学科和先进硬质材料、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优势特色学科群,建立产学研用有机融合、专业定位特色鲜明的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,为区域半导体器件、轨道交通、新能源、航空动力、工程机械、先进硬质材料等产业输送专门人才。
主要课程:材料物理化学、材料科学基础、材料性能学、金属材料及热处理、材料表面改性技术、材料现代分析与测试技术、智能材料与结构专业英语、智能材料与结构系统、智能复合材料、智能材料概论、半导体器件、智能控制基础、微电子材料与工艺、智能材料结构设计与仿真。
人才培养:专业培养掌握智能控制、智能材料结构设计、微电子材料与工艺、半导体器件等理论知识,理解材料成分、组织结构、加工工艺与材料感知、驱动、控制等智能特性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律,具备智能材料制备、性能分析、系统集成、通信控制等基本技能,可从事智能材料与结构领域基础理论研究、材料设计、工艺开发和生产管理,立志为提升我国智能制造水平而奋斗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。
科学研究:本专业配置了优势的师资队伍,现有博士专任教师8人,教授2名,并将持续引入高层次人才。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,省部级、市厅级科研和教改项目5余项,发表SCI、EI收录论文17余。开展校企合作项目6项,聚焦于铁、钴、镍、锌的新兴智能材料开发。
服务面向:聚焦高端制造与新兴技术领域,研发具备感知、响应、自适应的智能材料(如压电材料、形状记忆合金等),结合传感与驱动技术,服务于航空航天、土木工程、生物医疗、能源环保及国防军工。通过集成微电子、大数据与AI技术,推动其在柔性电子、可穿戴设备、环境响应型基础设施中的应用,支撑智能制造、智慧城市及物联网发展,助力产业升级与可持续发展,满足高效、安全、绿色的社会需求。
就业升学:专业的就业方向涵盖航空航天(智能传感与结构健康监测)、生物医疗(智能植入器械研发)、智能制造(功能材料设计与器件开发)、能源环保(智能储能材料)及国防科技(自适应装备研制)等领域,从事研发工程师、技术支持或项目管理等岗位。升学方向包括材料科学与工程、机械电子、微电子等硕士/博士方向,或跨学科深造如生物医学工程、人工智能材料设计等,国内外高校及科研机构包括MIT、清华、上交大、哈工大、湖南科大等。
本专业学制四年,授予工学学士学位。